我們都需要依賴另有一個人才能行使團體生活,我們要依賴不斷的溝通,才能讓自己生活更好。
為此,我們每個人要先靜下來,認清兩件事:
第一,不要以為自己總是對的。所謂對與錯,往往不那麼絕對。
第二,溝通要視「對方」而定,不同的對象,代表不同的背景,你就必須調整不同的溝通模式。
注意,人們是活生生的個體,不是機器。
機器還比較遵守邏輯,但是人啊!往往不合邏輯。
「可能你說得 有道理,但我還是討厭你,因為我就是看你不順眼」。
對某人有道理,但對他沒道理,因為他的成長背景對這件事的看法和你截然不同。
如果人人都有不同背景狀況,那如何溝通? 根本就是天天會遇到死胡同。當然,也沒那麼絕對,畢竟,還是有共通的原則。
首先,比較日常交流的事,當然不需要大費周章,若每件事都要顧慮來、顧慮去,活著也太累了。
所謂溝通,在此主要是需要「影響對方」、需要「透過傳達讓一件事情進行」,或需要「透過溝通改變現狀」。
以此來說,向朋友說聲:早安,或跟他說:昨天去看一部電影很不錯,這是聊天。但老闆交代員工去辦事情,媽媽教導孩子要做正確行為,或者太太和先生抱怨他都不陪她,這些都是溝通,也就是說,若溝通有了誤解,那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
基本上,不論對方的背景如何,當溝通的內容比較複雜,有可能誤解時,就需要特別留意。溝通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1.提問
特別是在兩人對一件事可能認知有誤的情況下,提問一定是必要的。提問有兩層意義,第一層,透過提問,例如「對於這機器的用法,你還有甚麼不了解的嗎?」,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看法。第二 層,透過提問,經常會發現誤解的所在,「你知道我的本意是為你好吧?」看到對方納悶的眼神,你才知道,原來對方還是不明白。於是你就再說明一次。
2.傾聽
溝通最忌諱的就是,一個人唱獨角戲。如果在學校,老師傳授學生,那是單方面授課。但在社會上,人與人間溝通必須要有互動,所以我們不只要懂得講,更要懂得聽,這一方面可以讓溝通更清楚,更重要的事讓對方覺得你尊重他。事實上,很多時候,溝通已經不是在「講理」,而是在「講情」。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你若讓對方「奇模子」不好,那溝通再多也沒有意義。因此談話時,一定要保留足夠時間給對方發表意見,並且在對方講話時,不要搶話,不要自已為是的詮釋對方的話。用心傾聽,才能讓溝通繼續下去。
3.主動出擊
許多時候,溝通要主動出擊。這裡不是指你說話要強勢,而是態度上要積極,有時候「積極的弱勢」也是一種積極,好比說我們主動以低姿態向對方請益,就是一種主動出擊,但卻是低姿態。甚麼時候要用主動出擊呢? 像是:
a. 針對某個議題,邀請對方提出想法
b. 對方是比較木訥內向者,你必須主動出擊誘導他談話
c. 對方表達能力不強,你可以主動釋出問題,問他是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d. 當溝通方向偏了的時候,可以主動出擊,將話題導正回來。
主動出擊很重要,如果雙方溝通,一方無言另一方也無言,那就溝通不下去了。
4.說故事
溝通的內容可能一樣,但表達方式可以很多種,視對象而定。最典型的例子,老師教導學生團結的道理,他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團結非常重要,我們大家可以團結,就沒什麼人打得倒我們。」然而這些太老生常談了,調皮的學生根本聽不進去。這時候老師改以說故事的方式,講酋長要求三個兒子分別折筷子的故事,筷子個別都很好折斷,但當三個兒子筷子綁在一起就無法折斷。以說故事方式,孩子就會聽得津津有味,也更能認識這樣的道理。在職場上,包括對客戶簡報說明一個產品,或者和老闆提企劃案,如果懂得透過說故事的方式,都可以做到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