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我們每天都在看人、被看。
有人靠「面相」贏得信任,有人靠「真相」贏得尊重。
但更多時候,我們在表象與本質之間迷失。
我們太容易被「面相」影響
幾年前我在一間公司帶團隊時,有位新進主管小陳,外表乾淨俐落、口條流暢,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專業滿分。
他報告時用滿滿的PPT動畫、數據整齊排列,主管都頻頻點頭,私下還有人說:「這個人將來一定當經理!」
但三個月後,事情卻完全變了調。
他開始推卸責任,團隊狀況頻出;會議上說一套,私下又改口;同事漸漸發現,他擅長的不是管理,而是「演給別人看」。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面相」也許能幫你打開門,但「真相」才決定你能不能留下。
一位默默耕耘的工程師
同時期,團隊裡有個工程師小劉。
他不太會說話,穿著總是樸素、笑容靦腆。
有次專案延期,大家都焦頭爛額,小劉卻默默留下加班,沒有抱怨。
他不是最亮眼的那個人,但他是最可靠的那一個。
後來,我發現每次遇到技術難題,小劉總能冷靜地找到解法。
他從不搶功,但結果卻最穩定。
有次我問他:「你怎麼都不爭功?」
他笑笑說:「我覺得,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證明。」
幾年後,小陳離職了,小劉卻成了主管。
沒人記得當初那場華麗的簡報,大家記得的,是那個默默把事做對的人。
為什麼我們愛看「面相」
人腦有一個快速判斷機制,在見面後的前7秒鐘,就會對一個人產生印象。
這是心理學裡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
一個人若外表整潔、語氣自信、笑容自然,我們就傾向認為他也「能力強、可信任」。
但真相往往要經過時間驗證。
在職場上,有些人花大量心力維護形象,卻忽略了內在專業與價值的深耕。
最後他們可能變得「會演不會做」,像是包裝華麗但內容空洞的商品。
「面相」與「真相」一致嗎?
有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誤導,而是自己活成了「面相主導」的人。
我曾帶過一位講師,他的簡報一流、開場熱場功力驚人,但課後問卷分數卻不高。
原因很簡單:學生覺得「內容太表面」。
後來他開始練習用真實案例、親身經驗來說故事,少一點表演,多一點誠懇。
結果反而讓人印象更深,也更願意信任他。
那次我深刻地體會:面相可以吸睛,但真相才能入心。
讓「面相」與「真相」並行不悖
1.建立一致的形象
外在形象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真實延伸」。
穿著整潔、表達清楚,這是基本禮貌;
但更重要的是——別讓包裝與內容差距太大。
你說你重視團隊,就要真的願意分功;你說你熱愛顧客,就要願意傾聽抱怨。
2.用行動累積信任
別急著「讓人相信」,要用「做的」讓人自然相信。
信任不是說服來的,而是被看見、被體驗的。
3.練習揭露真相
在報告、簡報或品牌經營中,適當揭露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失敗經驗,
反而能拉近距離。真實,是最稀缺的行銷力。
真實,是最強的公關
現在的網路世界,人人都可以打造「面相」。
AI美顏、修圖、包裝話術…但這些東西的壽命都很短。
你可以用行銷吸引人一次,卻要靠真實留住人一輩子。
面相是你說的故事,真相是別人替你說的故事。
當你的言行、作品、回饋,都能指向同一個方向時,那才是信任的臉。
讓真相成為最好的面相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看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怎麼「被看」。
職場不是演舞台劇,而是一場長跑。
能走得遠的人,不靠假象,而靠真實。
面相決定第一眼,真相決定最後一眼。
願我們都能在表象的世界裡,守住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