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是一種源自日本的生活哲學與整理思維,由山下英子(やましたひでこ)提出。它不只是「整理物品」的方法,更是一種幫助人們重整生活與心靈狀態的思考方式。
詞語的意涵
「斷捨離」三個字分別代表不同層面的行動與心態:
-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學會「不買」不需要的物品,切斷不必要的來源。
例如:看到打折商品時不再衝動購買。 -
捨(捨棄多餘的東西)
將家中或生活中不再使用、沒有意義的物品放下。
例如:清出衣櫃裡三年都沒穿過的衣服。 -
離(脫離對物的執著)
從「被物品綁架的生活」中解放,找到內在的自由與清爽。
例如:不再因為沒有最新款手機而焦慮。
核心理念
斷捨離不只是清理東西,而是一種~「人與物的關係重整」~:
-
透過整理物品,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
學會只留下「對現在的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
讓空間清爽、心情放鬆、思緒更清晰。
實際應用舉例
| 生活面向 | 斷捨離做法 | 心理轉變 |
|---|---|---|
| 家居 | 定期清理雜物、保持空間乾淨 | 減少焦慮與壓力 |
| 人際 | 遠離耗能關係 | 增加情緒平靜與自我界限 |
| 工作 | 專注重要任務,捨棄低效工作 | 提升效率與成就感 |
| 數位生活 | 刪除無用App、退訂垃圾郵件 | 重獲時間與專注力 |
練習
-
從「三樣東西」開始,每天丟掉三件沒用的物品。
-
問自己:「這個東西,現在的我真的需要嗎?」
-
建立「一進一出」原則~買新物品前先捨一樣舊的
思考
透過整理外在的物,我們也在整理內在的「混亂」。
當生活空間乾淨、時間被釋放,我們更能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數位生活
裝置整理篇:手機與電腦
目標:減少雜亂干擾,提升專注力與載入速度。
斷:停止安裝不再使用的 App
-
看一看桌面哪些 App 90 天沒打開過 → 全部卸載。
-
將娛樂類 App(例如短影音、遊戲)集中一夾中,不放主畫面。
捨:刪除暫存與重複檔案
-
用「Files by Google」清理暫存與重複照片。
-
清空下載資料夾與桌面,只保留工作常用檔。
離:建立乾淨的數位桌面習慣
-
桌面只放三個資料夾:「進行中」「待整理」「完成」。
-
每週固定清一次桌面,結束工作前 10 分鐘整理。
社群媒體篇:內容與人際
目標:讓社群變成滋養而非消耗的地方。
斷:關閉不必要的通知
-
IG、FB、LINE 群組訊息 → 只保留工作與重要提醒。
-
不追蹤讓你焦慮或比較的帳號。
捨:清理關注與好友清單
-
定期檢查追蹤名單:沒互動、價值感低的帳號 → 取消追蹤。
-
LINE 群組中無實際用途者 → 禮貌退出。
離:設立社群「使用界線」
-
每天限定使用時間,例如「早上 30 分鐘、晚上 30 分鐘」。
-
運用「專注模式」或「Forest」App 幫助自控。
雲端與檔案篇:Google Drive、OneDrive
目標:找得到、放得對、不再浪費時間找資料。
斷:停止「隨手存、隨手亂丟」
-
設一個固定主資料夾命名法,如:「01_課程 / 02_顧問 / 03_創作」。
-
明確區分「臨時檔」與「正式檔」,不混放。
捨:刪除過期、重複、舊版本
-
使用雲端搜尋「副本」「copy」快速找出重複文件。
-
三年內沒打開過的檔案 → 移入「Archive」歸檔區。
離:用AI輔助管理(推薦工具)
-
NotebookLM:用AI整理知識資料庫。
-
Gemini:搜尋檔案、摘要重點更快。
Email與通訊篇
目標:讓收件匣歸零,不再被未讀炸彈淹沒。
斷:退訂行銷郵件
-
在 Gmail 搜尋「unsubscribe」→ 一次退訂所有不看郵件。
捨:建立郵件標籤與自動分類
-
標籤建議:「待處理」「重要」「回覆中」「已完成」。
-
將工作郵件自動歸入資料夾,保持主收件匣乾淨。
離:一天只開信箱兩次
-
早上 11:30、下午 4:30 處理郵件,其餘時間關閉通知。
斷捨離心法
目標:讓數位工具成為僕人,而非主宰。
三個提醒:
-
「少即是多」——工具越多,效率未必越高。
-
「暫時離線」——安排每週一天「數位休息日」。
-
「有意使用」——在每次打開App前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打開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