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列出「你不好意思問的比特幣問題」,介紹這種新興付款工具。 編譯王麗娟/報導/聯合報 |
|||
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2013.11.27在Mt. Gox線上交易所漲破一千美元大關,一年來已飆漲八十餘倍,愈來愈多商家開始接受以比特幣付款。美國執法與證券機構本月在美國參院的聽證會也表示,比特幣應可成為一種合法的交易工具。到底何謂比特幣? 一、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是一套網路金融機制,供用戶彼此支付金錢,但比特幣並非由任何政府控管,沒有人擁有或掌控比特幣網路,而是由網路的成千上萬電腦共同處理比特幣交易,因此是全球第一個完全開放的金融網路,任何人想創造新的、以比特幣為主的金融服務,都不須經任何單位批准。 二、為何要使用這個虛擬貨幣支付網? 比特幣用戶深信,該幣將創造出創新金融服務,一如網路的開放架構帶來創新的網路服務。代表賣家處理比特幣交易的新興公司Bitpay,今年初募集到逾兩百萬美元資金。 三、比特幣有何實際用途? 與比特幣服務公司Bitpay簽約的賣家已有上萬家,商品包括販賣網路服務如網站代管等,另有珠寶、電子產品。當然也有人開發比特幣進行網路賭博,甚至以比特幣洗錢等勾當。 四、誰創造了比特幣? 無人確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最早透過網路論壇和夥伴共同開發比特幣軟體,但彼此從未謀面,他最後一次對外聯繫是在二○一一年。開始的頭兩年創造出數以百萬計比特幣,他至少擁有數萬個。中本聰的接棒人是開發商安德里森(Gavin Andressen),目前他在比特幣基金會贊助下工作。 五、比特幣來源? 比特幣沒有印製鈔票的央行,而是以全球成千上萬電腦共同處理交易。這些電腦名為「礦工」,比特幣的交易結算過程稱為「挖礦」,平均每十分鐘,即有一名比特幣礦工贏得一項計算競賽,並獲得廿五比特幣(以目前的匯率相當於台幣八十萬元)。每隔四年,比特幣獎賞自動減半,二○一二年到二○○九年是五十比特幣,現今為廿五,二○一六年將再減半為十二點五比特幣。目前共有一千兩百萬比特幣流通,以此機制,流通的比特幣永遠不會高於兩千一百萬比特幣。 六、比特幣炒作是大問題? 比特幣幣值從二○一一年年初○點三美元,漲至現今的一○七三美元上下,該幣波幅極大,二○一一年六至十月幣值曾大跌逾九成。但比特幣價值波動並不會像傳統貨幣波動那樣影響國家經濟。 七、如何取得比特幣? 方法之一是自己挖礦,新人則多半是以傳統貨幣購買,兌換網站可讓你以傳統貨幣向其他使用者購買比特幣。更方便的管道是從Coinbase等公司購買。 八、比特幣如何保管? 存進「錢包」(wallet)。有數種選擇,一是存進電腦和手機的比特幣程式中,第二種是將它信託給「網路錢包」網站的第三方,第三種是所謂的「紙錢包」,將加密的鑰匙列印出,放進保險箱等。三種方法都有風險,第一種可能被駭,第二種可能被騙,第三種可能弄丟。 九、儲存後如何使用? 在真實生活中使用時,需要用到一個比特幣行動軟體。商家會顯示QR碼,以手機掃描此碼,行動軟體會代扣比特幣給商家。目前,面對面的比特幣交易仍相當有限。 十、該買比特幣嗎? 還是不買為妙。對一般人而言,比特幣仍不是務實的支付工具,一般人也不適合炒作比特幣,你可能因為忘記密碼而損失慘重,且比特幣可能繼續上漲,也可能迅速貶值九成。 |
在職場裡,我們每天都在看人、被看。 有人靠「面相」贏得信任,有人靠「真相」贏得尊重。 但更多時候,我們在表象與本質之間迷失。 我們太容易被「面相」影響 幾年前我在一間公司帶團隊時,有位新進主管小陳,外表乾淨俐落、口條流暢,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專業滿分。 他報告時用滿滿的PPT動畫、數據整齊排列,主管都頻頻點頭,私下還有人說:「這個人將來一定當經理!」 但三個月後,事情卻完全變了調。 他開始推卸責任,團隊狀況頻出;會議上說一套,私下又改口;同事漸漸發現,他擅長的不是管理,而是「演給別人看」。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面相」也許能幫你打開門,但「真相」才決定你能不能留下。 一位默默耕耘的工程師 同時期,團隊裡有個工程師小劉。 他不太會說話,穿著總是樸素、笑容靦腆。 有次專案延期,大家都焦頭爛額,小劉卻默默留下加班,沒有抱怨。 他不是最亮眼的那個人,但他是最可靠的那一個。 後來,我發現每次遇到技術難題,小劉總能冷靜地找到解法。 他從不搶功,但結果卻最穩定。 有次我問他:「你怎麼都不爭功?」 他笑笑說:「我覺得,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證明。」 幾年後,小陳離職了,小劉卻成了主管。 沒人記得當初那場華麗的簡報,大家記得的,是那個默默把事做對的人。 為什麼我們愛看「面相」 人腦有一個快速判斷機制,在見面後的前7秒鐘,就會對一個人產生印象。 這是心理學裡的「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一個人若外表整潔、語氣自信、笑容自然,我們就傾向認為他也「能力強、可信任」。 但真相往往要經過時間驗證。 在職場上,有些人花大量心力維護形象,卻忽略了內在 專業與價值 的深耕。 最後他們可能變得「會演不會做」,像是包裝華麗但內容空洞的商品。 「面相」與「真相」一致嗎? 有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誤導,而是自己活成了「面相主導」的人。 我曾帶過一位講師,他的簡報一流、開場熱場功力驚人,但課後問卷分數卻不高。 原因很簡單:學生覺得「內容太表面」。 後來他開始練習用真實案例、親身經驗來說故事,少一點表演,多一點誠懇。 結果反而讓人印象更深,也更願意信任他。 那次我深刻地體會: 面相可以吸睛,但真相才能入心 。 讓「面相」與「真相」並行不悖 1.建立一致的形象 外在形象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真實延伸」。 穿著整潔、表達清楚,這是基本禮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