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減肥心理學

11招實用的「減肥心理學」,打敗心魔就是體重下降的第一步
作者:劉威麟等共同撰寫  出處:Web Only 2009/09

體重超過標準的請舉手!

卻減不下來?

你看,一個人只要少吃、多運動,就一定能減重;若還不能,就吃更少、運動更多,一定能減重。為何我做不到?因為「少吃、多運動」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或許,減肥無妙方,只要先克服心中的「心魔」,指揮自己去做「對的事」,就可以減肥了!

這篇文章,整理了「騙自己」來減肥的11種方法,其中有三則來源為WebMD「九個減肥妙方」的摘選,其餘的則是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其他貢獻內容的志工的看法。

準備好了嗎?以下是十一種「心理方法」:

方法一、晚餐留到早餐吃:這一招是我自己嘗試過,而且非常有效的「騙自己」的方法。要知道,晚上的「心理」和早晨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落差來減肥,我在「減肥17公斤,自己與自己的心理戰爭」曾提過這一個方法──那時候,我每一頓晚餐照樣出去吃,但是,都將晚餐原封不動的「外帶」,在冰箱冰起來,留到隔天的早上。這個方法好處是,當你眼睜睜的看著這頓豐盛的晚餐卻無法吃,並不會覺得太無奈,你可以告訴自己:「我還是會吃這一些啦,只不過,原封不動的留到隔天早上了!」有趣的是,到了隔天早上,你會發現肚子不餓了,要你再從冰箱拿出來、微波加熱後,東西也變得沒這麼好吃。在早上食慾本就有限的情況下,這一頓豐盛的晚餐,到了早餐竟然吃不完,吃不完就立刻將它丟掉,絕不要感到可惜,你就成功一天了,等當天晚上再重覆同樣的「移到隔天早餐」的動作即可。

方法二、喝很多很多的水:如果你不想「不吃晚餐」,還有其他方法。譬如超商都有在賣那些吃了可以覺得很飽的減肥餐,其實,根據WebMD那篇研究,真正可以「騙自己」的減肥餐就是「水」!水沒有味道,不會引發食慾,反而還給自己肚子長期保持一種「飽足感」。專家指出,人的身體常常將「口渴」也誤納入「肚餓」感覺的一部份,因此建議,特別是在三餐之前,一定要先喝足了大量的白開水,就會發現那種「饑餓感」少掉一大半!神奇吧!另外,大部份的上班族,水喝得不夠多,我自己也看到以前有些同事根本是不戴水壺來上班、桌上除了茶杯什麼也沒有,每天就一杯熱茶來撐一整天。事實上,水若喝多一點,而且大量的喝,不但加速代謝循環,也能「騙」上班族一直跑廁所、多運動。

方法三、節食的時候,固定做「同一件事情」:當你在節食的時候,很痛苦,那要記得,這時候一定不能做平常的事情。譬如上班族這個中午要只吃水果大餐,隔壁的肉羹麵的香味不斷飄過來,怎麼辦?怎麼辦?這時候,你可以開始上網,學幾句日文、背幾句英文單字。以後無論何時必須吃少、痛苦時,就記得趕快來學幾句日文、背幾句英文單字,這個方式,可以巧妙的將不吃東西的空虛感,化為實實在在的「成就感」,雖然成就感不能「吃」,但那種快樂,足以勉強抵過不吃東西的空虛!

方法四、相信自己已經減肥成功了:Benson指出,《Secret秘密》一書中文版第72頁曾提過,減重前必須先了解幾件事。書上說,首先,必須將「減重的想法」從心中排除。書說,因為,它,竟然正是節食失敗的原因!書上指出,當你體重超過,是因為你的「思想」所造成,你因為沒有「瘦的想法」,而是「肥胖的想法」,遂就引來了更嚴重的肥胖。書中指出三個步驟:要求、相信、乃至接收,靠想像力,去想像感覺已經好到自己其實「輕飄飄地」,並去相信自己已經成功,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做瘦子做的事,最後真正變成一個帥氣的瘦子。


方法五、依然天天吃最愛的食物,但只吃一小塊:體重超標的人,應該也是因為愛吃零食、熱量高的食物,才會到如此這般田地是吧!所以,通常減重,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吃這些食物」,但,這也讓自己的情緒下落了,一開始痛苦不堪,反而無法減重。因此,WebMD文章務實的介紹了一招「騙自己法」,就是「依然讓自己吃最愛吃的東西」,而且還可以天天吃。不過,每次吃都只吃「一點點」。更高的欺騙自己的方法是不要一次買整包,一次只買一小包,每次要吃都得再走到商店去買。

方法六、「極少量、極多餐」減肥良方:騙自己的方法還有一招,就是將「三餐」變成「六餐」,但每一餐只吃「非常少」;甚至變成「九餐」,每一餐吃得「超級超級微少」。文章引用學術研究,每天吃4~5餐的人,比較能夠控制他們的食慾,這可能和他們認為不必等太久就可以再吃有關。不過,雖然少量多餐,但最後一餐一定得是「晚餐」,過了晚上七點後就嚴守「不吃東西」的原則,這一招才會有效。

方法七、將減肥這件事和心上人連在一起:Ben Lin林久富也指出,他認為可以和喜歡的人「打賭」,因為喜歡對方,所以願意為對方改變「體重」!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趣,等於是將減重這件事告訴喜歡的人,就算沒有真的「賭」,也一定不會想讓對方失望,而且一邊痛苦的減肥,一邊卻一直想「為了她、為了她」,效果就出來了。就算沒有「她」,在房間裡貼一張巨幅美女海報,一邊減肥一邊想「為了她、為了她」,在饑餓中沉沉入睡,這招聽起來會很有效!

方法八、理性分析法:Ben Lin林久富也認為,「動力」是很重要的,要先找出自己為何要減重?不能是感覺,而是要很明確的「目的」,最好能符合「S.M.A.R.T」的原則:S.(Specific):具體的,M.(Measurable):可測量的,A.(Agreed upon):可認同的,R.(Realistic):實際的,T.(Timely):時間明確的。譬如:減10公斤可以穿好看的衣服(具體的),因為減10公斤Size可以小一號(可測量的),因為減10公斤會比較健康與好看(可認同的),因為減10公斤是可達成的數字(實際的),要減10公斤在六個月內(時間明確的),找出自己真正要減重的目的,並把它植入自己的潛意識!列出目標,按表操課,最後便是堅定的信心!


方法九、理性處罰法:Kevin Sun的想法更直接一點,他說,「要減肥成功,不是給獎勵而是要處罰!」胡蘿蔔跟棍子哪個有效呢?他引述了「商業週刊-要減肥賞不如罰」一文,有學者對兩千多名參與者研究,將減肥參與者分成三組,第一組「無獎勵組」沒有任何獎勵,第二組「獎勵組」若減重則每季有固定獎金,第三組「懲罰組」要「繳月費」作為懲罰,體重減輕之後才可獲得退款,一年過後,「懲罰組」平均減重3.6磅,「獎勵組」平均減重1.4磅,而「懲罰組」的人平均比「無獎勵組」多減重1.9磅。

方法十、嚴防「稿賞自己」後座力:Benson Chen提到一個有趣做法,這是在這個月初的《時代雜誌》提到為何運動的人卻無法瘦,原來,是因為人的心理,在運動後、或累了一天後,總有「稿賞」自己的心態,這時候就會大吃大喝,反而變胖,尤其是在運動後大吃一頓,如Benson描述:肥死你!你剛做的運動都是白做的!還不如待在家坐在沙發看康熙來了,狂笑用到的肌肉搞不好都來得有用。「手上只能有remote control,不能有食物。」

方法十一、不好意思!請先降低標準!Gainxin Hsiao有一個有趣的想法,部分是從「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節錄,他表示,有些狀況是,盲目的追隨自己的同儕團體、報紙廣告來減重,應該從自己的作息調整,而不是硬梆梆地複製別人的模式。是不是有「我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也就是「希望恢復心目中最最理想的體重,而非自己應有的標準體重),這樣子的完美主義不容許自己多吃一口飯,少做一秒的運動,每天活在水深火熱的日子中。」他引述:「事實上正好相反,這些人反而更容易失敗,因為心理承受過大的壓力會引起不必要的歇斯底里以及挫敗感。」

當然,除了以上十一招,還有一個隱藏的第12招,就是「知道生理事實法」。肥胖是生理的狀況,而不是心理的狀況,雖說心理會導致生理,但生理還是導致生理的主因,有時候還是要知道到底生理是怎麼運作的,才可以更有效的抑止自己的做法,我們會再繼續請到專業人士,挖掘其他生理的秘密,目前我們團隊裡的專業的Inzoo Chen在自己寫的《素食干物女》一文中曾提到一些減肥人士的生理和心理之間的交扯,請拜讀一下吧!另外,您是醫生嗎?若看到這篇文章,也歡迎加入,我們需要您的幫忙。

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以上十一招,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今天開始…選一招你最喜歡的來騙騙自己吧!

(本文由Benson ChenBen Lin林久富、Inzoo ChenKevin SunGainshin Hsiao、與Mr.6共同撰寫)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職場中的表象與本質

在職場裡,我們每天都在看人、被看。 有人靠「面相」贏得信任,有人靠「真相」贏得尊重。 但更多時候,我們在表象與本質之間迷失。 我們太容易被「面相」影響 幾年前我在一間公司帶團隊時,有位新進主管小陳,外表乾淨俐落、口條流暢,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專業滿分。 他報告時用滿滿的PPT動畫、數據整齊排列,主管都頻頻點頭,私下還有人說:「這個人將來一定當經理!」 但三個月後,事情卻完全變了調。 他開始推卸責任,團隊狀況頻出;會議上說一套,私下又改口;同事漸漸發現,他擅長的不是管理,而是「演給別人看」。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面相」也許能幫你打開門,但「真相」才決定你能不能留下。 一位默默耕耘的工程師 同時期,團隊裡有個工程師小劉。 他不太會說話,穿著總是樸素、笑容靦腆。 有次專案延期,大家都焦頭爛額,小劉卻默默留下加班,沒有抱怨。 他不是最亮眼的那個人,但他是最可靠的那一個。 後來,我發現每次遇到技術難題,小劉總能冷靜地找到解法。 他從不搶功,但結果卻最穩定。 有次我問他:「你怎麼都不爭功?」 他笑笑說:「我覺得,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證明。」 幾年後,小陳離職了,小劉卻成了主管。 沒人記得當初那場華麗的簡報,大家記得的,是那個默默把事做對的人。 為什麼我們愛看「面相」 人腦有一個快速判斷機制,在見面後的前7秒鐘,就會對一個人產生印象。 這是心理學裡的「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一個人若外表整潔、語氣自信、笑容自然,我們就傾向認為他也「能力強、可信任」。 但真相往往要經過時間驗證。 在職場上,有些人花大量心力維護形象,卻忽略了內在 專業與價值 的深耕。 最後他們可能變得「會演不會做」,像是包裝華麗但內容空洞的商品。 「面相」與「真相」一致嗎? 有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誤導,而是自己活成了「面相主導」的人。 我曾帶過一位講師,他的簡報一流、開場熱場功力驚人,但課後問卷分數卻不高。 原因很簡單:學生覺得「內容太表面」。 後來他開始練習用真實案例、親身經驗來說故事,少一點表演,多一點誠懇。 結果反而讓人印象更深,也更願意信任他。 那次我深刻地體會: 面相可以吸睛,但真相才能入心 。 讓「面相」與「真相」並行不悖 1.建立一致的形象   外在形象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真實延伸」。   穿著整潔、表達清楚,這是基本禮貌;  ...

那些還沒乾的心

最近台北一直下雨。 不是那種一下就停的雨, 是那種 從早到晚,靜靜落著、落進房間、落進衣服、也落進心裡的雨。 衣服晾了兩天仍然潮,地面踩起來微微涼, 空氣裡好像藏著一種「喘不太開」的感覺。 而家的除濕機,這幾天可以說是 拼了命地工作。 在角落嗡嗡作響,像一位不善言語、卻很努力的人。 可是 ~  ,它還是不太給力。 房間依然濕,心情也跟著濕。 那種濕,不只是空氣。 有時候我會停下來想: 是不是我們也像這台除濕機一樣? 明明努力了, 明明沒有停下來, 明明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但    心裡的那份濕意, 還是沒辦法一下就散去。 有些事,不是「想通」了就能放下。 有些感受,不是「時間久了」就能解決。 有些壓力,不是「深呼吸」就真的會變輕。 心裡的濕氣,一直都在。 靜靜地,不吵, 卻讓人覺得沉、覺得悶、覺得累。 就像停不下來的雨。 那是不是我不夠堅強? 不是。 真的不是。 天會下雨,不是誰的錯。 心會潮濕,也不是。 你不是不努力, 你不是不夠好, 你不是撐不住, 你只是 累了。 就像那台除濕機, 從來沒有放棄過, 卻也有跟不上的時候。 你也是。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讓心慢慢變乾? 不是逼自己「快點好起來」。 不是要求自己「打起精神」。 不是假裝沒事。 問題解決: 1. 先承認 :我現在有點濕。 承認不是妥協,是一種照顧。 2.留一點位置給自己 喘一下 。 坐下來,不做事也可以。 喝口溫熱的東西也可以。 什麼都不解決也可以。 3. 慢慢來 ,真的可以。 心不是衣服,不會吹一下就乾。 它需要被陪伴,而不是被催促。 願你今天,替自己開一扇小小的窗。 不用大,也不用一下子很亮。 只要一點點風,就夠了。 心就會開始慢慢變得輕一些。 想把這句話留給你: 真正讓人難受的,不是濕氣,而是還沒有被好好照顧的自己 。 如果你最近也覺得心有些黏、身體有些重、情緒有些慢~ 你不是一個人。 我陪你一起等雨停, 不急,我們慢慢來。 ~志文 老師~

Windows 8 來了

微軟作業系統即將(2012/10/26)問世,啟動3年一度的電腦作業系統大改版,不僅讓電腦走入觸控的新時代,同時微軟將藉此切入平板電腦作業系統。 全球電腦年產量約3億台,其中九成都採用微軟作業系統,蘋果麥金塔作業系統約占不到一成,微軟將從Win7走入Win8,也意味著未來消費者購買新電腦時,必須使用Win8版本,由於Win8大量採用觸控的圖形概念,預期會帶動一波換機潮。 同時微軟也將藉由Win8切入平板電腦作業系統,目前平板電腦的兩大陣營分別是蘋果的iOS與Google的Android,在此領域微軟是新兵,希望能藉此分食市場。 Windows 8 微軟從1992年推出視窗Windows 3.1作業系統,20年來,微軟的視窗(Windows)作業系統幾乎變成個人電腦(PC)的代名詞。根據歷史經驗,微軟因應電腦產業的快速變化,平均大約每3至4年會推出新的視窗版本。 繼2009年的Windows 7後,微軟此次即將推出的Windows 8(簡稱Win 8),被稱為繼Windows 3.1來,最大幅度一次改款,將從傳統文字指令的導向,轉變為圖形化的介面,同時適用在桌上型電腦、筆電與平板電腦三種產品上。 Windows 8大翻新,微軟將原本應用在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的「動態磚」的方塊功能鍵全面導入電腦桌面,有助觸控操作更加友善。

職場的交通號誌

要能 覺悟 ,  前進 號誌, 才能在 職場上 活下來 且可 前進 。 更正:資遣=>資淺。

多媒體教學的製作與運用

           101年4月7日, 志文 應邀至 新北市多元學習發展協會 所主辦的 101優質講師魅力培訓營 中,演講授課(主題式)。事前創會會長通知時,設定的題目為「多媒體教學的製作與運用」,時間兩小時。  丁志文 老師 看板旁留念     玉蘭主持人介紹授課講師: 丁志文 丁志文 老師上課中  丁志文 老師 開講中 丁志文 老師 與學員合照 協會 招生DM  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