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學:讀 Paper 的三個層次
如果你讀完三小時的 Paper,只記得「看過了」,那代表你還沒真正開始「讀」。
第一層:字面理解 — 確認自己沒裝懂
目標:確保你「看懂」了研究在說什麼
問自己三個問題:
-
作者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
使用了什麼方法與資料?
-
得到了哪些主要發現?
小提醒:
如果這三題答不出來,你只是在「掃字」,不是「讀論文」。
許多研究生在這裡假裝懂,結果整個學期都卡在開題報告。
第二層:邏輯骨架 — 拆解作者的佈局
目標:看出作者「怎麼鋪陳」他的論點
問自己三個問題:
-
為什麼他先定義而不是先舉例?
-
為什麼這裡插圖表?是為了說服誰?
-
哪些段落是他論文的節奏轉折點?
小提醒:
這不只是閱讀,而是學寫作。
當你懂得「偷段落設計」,你會開始模仿好的架構,寫出能過審的論文。
第三層:學術對話 — 找出作者的戰場
目標:理解論文在「學術地圖」上的位置
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篇 Paper 在挑戰誰的理論?
-
它又呼應了哪些學者?
-
它留下了什麼後續研究破口?
小提醒:
到這個層次,你才真正進入「研究員思維」。
懂得辨認論文的立場與對話對象,你的文獻回顧才有洞見,不只是 PPT 上的背景摘要。
從學生心態 → 研究員心態
讀 Paper 不是看故事,而是在學「怎麼思考一篇研究」。
真正的研究閱讀,是在建立你的分析力與批判力。
當你懂得同時閱讀「內容 × 結構 × 對話」,
你不只是讀論文,而是在「跟全世界的學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