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兩隻狼

  “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兩隻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 一隻狼代表心中的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 另一隻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 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只狼更厲害?”老人回答:“每天餵食的那一隻。” 每天餵養心中的嫉妒、憤怒,天天抓住自己的恨不放,恨別人、恨自己、恨所有人,恨就會傷害到自己的心。 要學會包容別人的缺點,難道誰會沒有缺點嗎?這就是你內心的自我圓融。 學會包容,你會過得比較舒服。 每天與恨和嫉妒交朋友,就會瘋狂。 如果一直想改變別人,一定會痛苦不堪。 想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如果不能寬恕眾生,就一定不能原諒自己,最後苦了自己。 人之所以痛苦,是一直在追求錯誤的東西。
最近的文章

溫柔的保護

真正的強者,是堅持做對的事 「真正的自由,是對人生的選擇負責,而非僥倖擁有。」 --- 阿德勒《The Science of Living》--- 當今社會對於「強者」的想像,常與天賦異稟、幸運背景或一夕成功畫上等號。但阿德勒的觀點卻提醒我們,真正的強者,不在於外在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在沒有人看好、甚至不被支持的情況下,仍能選擇做對的事,並持續堅持下去。 選擇,是一種日常行動 阿德勒心理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生活風格(Lifestyle)」。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童年經驗與早期信念,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風格。而日常中無聲的選擇,正是這種風格的具體展現。 想想看,一個人每天選擇: 閱讀 一 小時,與知識對話; 運動三十分鐘,照顧自己的身體; 規律睡眠七小時,尊重生理節奏; 儲蓄一筆錢,為未來預備;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卻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因為這不是為了討好他人、也不是因為外在壓力,而是源自於對「自我負責」的內在選擇。 是行動的力量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以對話方式詮釋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實用精神。其中一段非常打動人心:「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即使被討厭也能選擇做自己相信的事。」 這讓我們思考:「在面對冷漠、嘲諷,甚至被討厭的情境中,我們能否仍選擇淡然地堅持正確的事?」 真正的強者,不是在人前掌聲時才努力,而是在最孤單、最不被理解的時刻,依然不放棄自己對未來的承諾。那些默默堅持下來的日常選擇,終將成為人格力量的基石。 守住選擇的權利 2006 年上映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克里斯,一位落魄的業務員,在經濟困頓、家庭破裂與無家可歸的逆境中,仍每天穿著西裝奔波於業務與面試之間。即使身無分文,他依然選擇努力,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帶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電影中那句經典名言:「你有夢想,就要去守護它。」不正是阿德勒觀點的真實體現嗎? 如果說命運是一場考驗,那麼能否守住「選擇權」,就是衡量一個人內在自由程度的關鍵指標。 累,是堅持的證明,不是放棄的理由 很多人在追求自我提升的路上,會在「感到累」的時候選擇放棄。但阿德勒會說:「學會,享受累的時候;理解,逆境才是你的舞台。」 當我們能理解「行動無法立即完美,但堅持可以帶來進步」,就會更願意接受那些不被看見的努力。正如...

球場中找到共鳴

志文坐在桃園樂天桃猿主場的觀眾席,身邊是一群熱情的球迷,手裡揮著氣勢滿滿的加油棒,耳邊是整齊劃一的啦啦隊口號,我不禁感受到這不只是場棒球比賽,更是一場熱血盛會。 這次來看例行賽,是久違的棒球場體驗。彷彿城市因棒球而熱鬧起來。這樣的運動經濟效應,不容小覷。不只是球票收入,周邊商品、餐飲、交通都因一場比賽而帶動,也讓我重新思考了職業運動在地方發展中的角色。 到主場,不能不提啦啦隊與觀眾的應援文化。樂天的應援風格活潑熱情,加油歌曲搭配舞蹈整齊劃一,觀眾也都非常投入。即便我也跟著節奏揮舞雙手,喊出「加油猿隊!」這種共鳴感,讓人暫時忘記生活的壓力,只想享受當下的快樂。這也是棒球帶來的文化意義。讓不同世代、背景的人,能在球場中找到共鳴。 在棒球場裡重新感受到年輕時對運動的熱情,也感受到這個社會仍有許多正向的力量球員的努力不懈,觀眾的熱情支持,還有企業對運動的投入,這些構築起了台灣棒球的希望。

蠻好的人生

孫儷 主演的《 蠻好的人生 》。 「胡曼黎」這角色。 她的故事像極了我們這些在現實中跌跌撞撞、不願認輸的中年女性。為了不向困難低頭、必須扛著重任往前的我特別有共鳴。 這部戲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許多為生活、為業績努力的辛酸,也照見了每個堅持沒有放棄的日子。 《劇中金句語錄 》 一、關於保險與責任 • 保單上簽的是名字,背後托付的是人生。 • 理賠不是數字遊戲是絕望時的救命繩索。 • 風險不會預約,但保單可以提前簽字。 • 保費付出去覺得貴,賠款拿到時才懂值。 • 您有保險,就有保護。 二、關於女性與獨立 • 女人的價值從不是由婚姻和職場來定義。 • 女性最大的保險,是經營好自己。 • 男人會跑,但錢和本事長在妳的身上。 • 我不是誰的妻子、誰的媽媽,我是我自己。 三、關於職場與韌性 • 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咬著牙拼出來的。 • 中年人的體面,不在於守住什麼,而在於放下什麼。 • 別人越說我完蛋了,我越要活成一根釘子,扎在他們眼皮底下。 • 專業是鎧甲,能屈能伸是盾牌,笨功夫是長矛,借力是暗器。 四、關於生活與清醒 • 生活給你耳光,你得自己學會揉臉。 • #我的善良只留給識貨的人 。 • 跌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爬起來。 • 不要對自己灰心,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 《生命體悟》 我喜歡這個主角 胡曼黎 ,也期許自己成為自己的「胡曼黎」 胡曼黎跌倒後,沒有報復、沒有躲起來,而是披上專業的盔甲重回戰場。 她面對困難的每次逆襲,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誰強,而是為了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她的韌性令人佩服! 我想對自己說: 「你已經很努力了,不完美也沒關係,這樣就很好。」 「謝謝你沒有放棄、總是一直努力往前、拼命撐著還保持不斷精進,哪怕這段路很難走。只要撐過去了,就會有屬於自己的『蠻好的人生』。」

源鮮智慧農場參訪心得

  撰寫人: 丁志文  / 企業 培訓講師| 數位 行銷顧問 源鮮智慧農場(YesHealth iFarm)是由源鮮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位於桃園市蘆竹區中正北路1658號。 該農場結合高科技農業、觀光休閒與健康飲食,致力於推廣無毒、可追溯的水耕蔬菜,並提供多元的體驗活動與產品服務。     源鮮智慧農場不僅是一座農場,更是一所實踐永續、數位與健康的活教材。作為 企業顧問 與 培訓講師 ,志文深感這是一個能夠啟發企業 ESG 培訓與行銷轉型的絕佳案例,值得更多業界與學界深入研究與借鏡。 一、 環境(Environmental) 永續觀察 高科技垂直農業,落實低碳與節能 農場以14層垂直水耕技術,節省土地資源,並有效降低碳足跡。 使用LED燈與自動控溫系統,有效減少能源浪費,達成綠色製程目標。 水資源循環再利用 水耕系統 採封閉循環,回收再利用,幾乎不產生廢水,有效降低用水成本。 可作為ESG教育訓練中「企業環境指標管理」的典型案例。 無毒栽培與食品安全 不使用農藥,符合ISO 22000與HACCP標準,建立食品安全與溯源機制,為消費者健康把關。     二、 社會(Social) 責任實踐 教育導覽與親子互動體驗 提供專業導覽,設計寓教於樂的互動式參觀流程,強化公眾對健康農業的認知。 設有親子遊戲區、藥食同源講堂等,非常適合學校參訪與ESG教育推廣活動。 在地就業與社區共融 農場聘用當地員工,促進地方就業與產業鏈共生,展現社會責任的在地實踐。 農場周邊結合小農合作模式,有助於建立社會共榮經濟體系。 健康飲食推廣與飲食轉型 農場餐廳「iPaleo」提供以自家蔬菜為主的 健康蔬食 ,倡導減碳飲食觀念。 搭配實體菜販與線上商城的雙軌通路,有效推廣蔬食生活理念。     三、 公司治理(Governance) 透明與創新 智慧農法導入,創造農業新治理模式 整合AI物聯網、雲端系統監控與數據分析,建立智慧決策農業模式。 即時掌控環境數據與作物生長歷程,提升農場營運效率與決策透明度。 ESG 導向治理思維 從創辦人理念「從健康開始」到企業願景,均體現企業以人為本、永續導向治理。 公司願景與KPI設計對齊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展現國際化思維。 國際化佈局與永續擴張 成功將智慧農...

做人做事

1️⃣ 大事,要「靜」:遇到大事,先冷靜下來,深思熟慮後再行動。靜心謀劃,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 2️⃣ 爛事,要「離」:對於不值得的事情,要果斷遠離。當斷不斷,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混亂,遠離爛事就是遠離深淵。 3️⃣ 順事,要「斂」:順境時更要保持謙虛低調。記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內斂才能讓你走得更穩、更遠。 4️⃣ 謀事,看對象:需要謀劃事情時,找手頭寬裕的人;執行事情時,則找手頭拮据的人,他們往往更有行動力。 5️⃣ 成大事,要善借力:想成就大事,必須懂得經營人際關係,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成就自己的目標! ✨ 人生路上,智慧做人,踏實做事,才能走得更遠!

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是一種有意識和專注的訓練方法,旨在幫助人們提升特定技能和能力。這種方法最早由 心理學家 安德斯·埃里克森 (Anders Ericsson)提出。 以下是刻意練習的一些關鍵要素: 明確的目標 :確定你希望改進的具體技能或方面,而不是籠統的練習。 持續的反饋 :尋求專家的指導和反饋,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進步。 專注的訓練 :專注於高強度的練習,避免隨意或分心。 克服挑戰 :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並且在困難的部分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透過刻意練習,你能夠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只是僅僅投入時間。這是一種以質量而非數量取勝的方法。希望這些資訊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是「 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不是單純的「努力做某件事」,而是「有策略、有目標地針對自己最弱的地方改進」。 刻意練習的 3 大特點: 設定明確目標 ::不要只說「我要變厲害」,而是具體化目標,例如:「我要在 3 個月內提升口語表達,能在大家面前完成 5 分鐘的英文簡報。」 即時回饋 :重複練習不夠,關鍵是「知道錯在哪裡,並且修正」。例如學英文時,與母語人士對話,請對方指出你的發音或用詞錯誤,而不是只靠自己默默看書。 挑戰舒適圈 :不要只做自己熟悉的事,而是專挑「最難、最不擅長」的部分練習。像學吉他時,不要只彈熟悉的歌曲,而是挑戰更複雜的技巧,才能真正進步! 為什麼刻意練習 真的有效 ? 許多人學語言多年仍無法流暢溝通,因為只是反覆記單字、讀文法,卻不敢開口。而真正進步的人,會找母語人士聊天,請對方糾正發音,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力量! --- 如何開始刻意練習?3 個簡單 步驟 : 設定具體目標: 錯誤方式:「我要學好英文。」 正確方式:「我要每天用 10 個新單字造句,並請老師修改。」 找人或工具給你回饋: 錯誤方式:自己寫文章但不檢查錯誤。 正確方式:請老師、AI 或學伴批改文章,明確知道錯在哪裡並改進。 專攻最難的地方: 錯誤方式:只做自己會的題目。 正確方式:每天挑 3 道自己最不會的題目,針對性破解。 --- 結論:時間 + 方法 = 進步 想成為專家,靠的不是「累積時間」,而是「刻意練習」。 與其每天重複做同樣的事,不如花時間找出自己最弱的地方,針對性改進,進步速度會超乎想像! 你覺得呢? 有沒有哪個領域是你一直努力但感覺沒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