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兩隻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 一隻狼代表心中的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 另一隻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 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只狼更厲害?”老人回答:“每天餵食的那一隻。” 每天餵養心中的嫉妒、憤怒,天天抓住自己的恨不放,恨別人、恨自己、恨所有人,恨就會傷害到自己的心。 要學會包容別人的缺點,難道誰會沒有缺點嗎?這就是你內心的自我圓融。 學會包容,你會過得比較舒服。 每天與恨和嫉妒交朋友,就會瘋狂。 如果一直想改變別人,一定會痛苦不堪。 想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如果不能寬恕眾生,就一定不能原諒自己,最後苦了自己。 人之所以痛苦,是一直在追求錯誤的東西。
真正的強者,是堅持做對的事 「真正的自由,是對人生的選擇負責,而非僥倖擁有。」 --- 阿德勒《The Science of Living》--- 當今社會對於「強者」的想像,常與天賦異稟、幸運背景或一夕成功畫上等號。但阿德勒的觀點卻提醒我們,真正的強者,不在於外在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在沒有人看好、甚至不被支持的情況下,仍能選擇做對的事,並持續堅持下去。 選擇,是一種日常行動 阿德勒心理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生活風格(Lifestyle)」。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童年經驗與早期信念,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風格。而日常中無聲的選擇,正是這種風格的具體展現。 想想看,一個人每天選擇: 閱讀 一 小時,與知識對話; 運動三十分鐘,照顧自己的身體; 規律睡眠七小時,尊重生理節奏; 儲蓄一筆錢,為未來預備;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卻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因為這不是為了討好他人、也不是因為外在壓力,而是源自於對「自我負責」的內在選擇。 是行動的力量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以對話方式詮釋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實用精神。其中一段非常打動人心:「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即使被討厭也能選擇做自己相信的事。」 這讓我們思考:「在面對冷漠、嘲諷,甚至被討厭的情境中,我們能否仍選擇淡然地堅持正確的事?」 真正的強者,不是在人前掌聲時才努力,而是在最孤單、最不被理解的時刻,依然不放棄自己對未來的承諾。那些默默堅持下來的日常選擇,終將成為人格力量的基石。 守住選擇的權利 2006 年上映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克里斯,一位落魄的業務員,在經濟困頓、家庭破裂與無家可歸的逆境中,仍每天穿著西裝奔波於業務與面試之間。即使身無分文,他依然選擇努力,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帶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電影中那句經典名言:「你有夢想,就要去守護它。」不正是阿德勒觀點的真實體現嗎? 如果說命運是一場考驗,那麼能否守住「選擇權」,就是衡量一個人內在自由程度的關鍵指標。 累,是堅持的證明,不是放棄的理由 很多人在追求自我提升的路上,會在「感到累」的時候選擇放棄。但阿德勒會說:「學會,享受累的時候;理解,逆境才是你的舞台。」 當我們能理解「行動無法立即完美,但堅持可以帶來進步」,就會更願意接受那些不被看見的努力。正如...